近來高校教師性騷擾學生、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,引發輿論關注,教育部在2014年新劃定的七條師德禁行“紅線”中,明確將這作為“紅線”之一。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,還缺乏基本制度支撐,要增強教師師德,防止教師濫用教師職權(課程評分、評優評獎),脅迫大學生,除了要將性騷擾事件納入法律程序處理,依法追究涉事教師的責任外,還需要完善基本制度建設。
我國大學的師德問題比較嚴重,不但有教師侵犯學生的權利,還有教育腐敗、學術不端,就因為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權利得不到保障,而另一方面,教師擁有的權力不受制約。具體表現為,應該屬于教授們的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管理、決策權,掌握在行政手中,而教授擁有的部分導師權,沒有明確的權力邊界,有教授就可利用導師權,以論文發表、學位答辯為要挾,讓學生為自己打工,聽命于自己。學生對此也無可奈何,自己能否順利畢業的生殺大權被掌握在導師手中,在學校內也無維權的渠道,所以只能忍氣吞聲。
在這方面,國外大學,是有明確的制度的。首先,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的管理、決策權,就屬于全體教授,教授委員會、學術委員會,是學校較高的教育事務決策和學術權力機構,學校行政具體執行教育決策和學術決策,這種學術自治機制,讓教育和學術擺脫行政干擾,也讓教授整體,有教育和學術理想追求。
其次,推進建立健全的導師制,給教師充分的導師權的同時,明確教師的職權范圍,比如,導師可以讓學生從事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工作,而如果所從事工作與學位論文無關,則要征得學生同意,且需要支付報酬,導師不能把學生作為廉價的打工者使用。為限制權力濫用、利益均沾,利益回避原則,是大學管理的基本原則之一,包括學者擔任校長,不得再從事學術研究,避免校長利用行政權,為自己謀取學術利益。
再次,實行學生自治,通過自治性質的學生會,參與學校的管理、監督和評價。在學校重大決策中,都有學生代表參與決策,學生代表需要對全體學生負責,如學生的權利受到傷害,學生委員會會代表學生維護權利。而不像我國,在學生權利受到傷害后,往往維權孤立無援,只能借助校外媒體制造輿論影響,維權之路艱辛而漫長,幾乎每次校園性騷擾事件,都要經過媒體曝光才會引起關注。而且,在維權過程中,還遭遇各種冷嘲熱諷,假如女生顧及自己的面子,沒有維權的決心,那么,事情很可能不了了之。